近期,几大保险公司集体发声,又是增持ETF,又是董事长提议回购,纷纷表达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“坚定信心”。这阵仗,颇有几分“护盘”的味道。但仔细分析,这波操作背后的动机和实际效果,恐怕远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美好。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无疑是给险资权益投资松了绑。理论上,险资可以更大胆地进入股市“搏一把”。但问题在于,监管放松的背后,是不是也暗示着险资的日子并不好过?
以前限制比例,是为了防止险资过度冒险,毕竟保险资金的背后是广大投保人的“保命钱”。现在放宽限制,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,另一方面,会不会也是因为险资在其他投资渠道上遇到了瓶颈,急需在股市上寻找新的增长点?
几大险资都强调“价值投资、长期投资”,听起来很高大上。但什么是“价值”?在A股这个“故事会”里,又有多少股票真正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?更何况,险资的“长期”又能有多长?看看当年某险资在二级市场上的凶悍表现,所谓的“长期投资”恐怕也只是说说而已。
真正有价值的投资,需要对企业有深入的研究和判断,需要抵御市场短期波动的诱惑。但看看险资的投资标的,很多都是宽基ETF或者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,这种“一锅烩”式的投资,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真的在做“价值投资”。
中国太保增持了宽基ETF,中国人寿要优化资产配置,中国人保要稳步加大A股投资规模… 这些表态听起来很积极,但实际投入的资金量又有多少?相对于险资的庞大体量,这些增持可能只是“毛毛雨”,起到的象征意义可能远大于实际意义。
而且,增持ETF这种操作,说白了就是“随大流”,既不会得罪上市公司,也不会承担太大的风险。真正考验投资能力的是,敢不敢在市场低迷的时候,逆势买入那些被低估的优质个股。
中国太保董事长提议回购公司股票,这确实能给市场带来一定的信心。但回购的资金来源是“公司自有资金”,说白了就是股东的钱。用股东的钱来提振股价,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利益输送?
而且,回购的股份用途是“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等法律法规允许的用途”,这个“等”字,充满了想象空间。回购的股票,会不会被用于股权激励,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?
总而言之,险资的这波“表忠心”操作,既有积极的意义,也充满了疑点。作为投资者,我们既要看到险资入市带来的机会,也要保持警惕,防止被这些“巨头”们忽悠。毕竟,在资本市场上,没有人会轻易地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。
TerraLunaClassic(LUNC)自其灾难性崩盘后...
在加密货币市场中,快速捕捉价格飙升的币种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潜在利润丰...
在房产领域,有效利用相关工具对于提升管理效率至关重要。本文将探讨如何...
盲点镜作为驾驶辅助工具,其正确安装和调整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。本文将详...
最近,SBI首席执行官YoshitakaKitao宣布,日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