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1日,对于悍高集团及其创始人欧锦锋来说,注定是个如坐针毡的日子。这家自诩为“亚洲家居五金龙头”的企业,历经三年长跑,IPO上市审核终于来到最后关头。然而,就在这看似触手可及的胜利前夜,一连串的丑闻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塌,将这家企业的“光辉形象”撕得粉碎。
这并非简单的财务造假,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皇帝新衣”骗局,利用信息不对称,试图蒙蔽监管机构和投资者。如今,这层华丽的外衣正被无情地剥落,露出的,是一个家族企业集权、利益输送、财务数据造假、技术创新乏力的“隐秘王国”。悍高集团的IPO之路,恐怕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平坦。
深交所上市委的会议室,向来是决定企业命运的“审判席”。 悍高集团创始人欧锦锋此刻的心情,恐怕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。 三年多的漫长等待,无数个不眠之夜,耗费巨资的公关运作,一切的努力,都将在接下来的短短时间内被决定。 这家公司头顶着“亚洲家居五金龙头”的光环,招股书上堆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,似乎一切都预示着成功。 然而,光鲜亮丽的外表下,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,而这个秘密,足以让悍高的IPO之路彻底崩盘。
IPO,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披露的游戏。 企业需要将自身的所有情况,包括优势和劣势,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投资者。 然而,悍高集团却选择了隐瞒。 招股书上,对于实控人欧锦锋因拒不履行法律义务而被法院“限制高消费”的事实只字未提。 这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,而是对企业诚信的严重质疑。 一个连法律判决都不遵守的企业,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它会遵守资本市场的规则? 这如同“皇帝的新衣”一般,看似华丽,实则不堪一击。 而更讽刺的是,这件“新衣”最终是被媒体的“深挖”所戳穿,而非企业主动披露。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,悍高集团究竟还隐瞒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?
股权结构,是企业治理的基石。一个健康的股权结构,应该能够保证各个股东之间的权利制衡,防止一家独大。然而,悍高集团的股权结构,却是一部典型的家族企业“教科书”。欧锦锋与妹妹欧锦丽通过层层叠叠的控股公司,牢牢掌控着企业的命脉。83.74%的持股比例,89.76%的表决权占比,几乎宣告了欧氏家族在悍高集团内部的绝对统治。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,带来的不仅仅是决策效率的提升,更是巨大的潜在风险。
家族企业最容易滋生的,就是关联交易。在悍高集团,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。欧锦锋的小舅子、妹夫、小姨子夫妇,几乎掌控了公司的各个关键部门和重要客户。云商部供应链由小舅子林居右掌控,采购大权掌握在妹夫苏健源手中,就连云商平台的第一大客户“悍德家居”,也是由欧锦锋的小姨子夫妇实际控制。这种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布局,在财务数据上留下了诸多疑点。2021-2023年,悍高向悍德家居销售同款产品的价格,竟然比非关联方低10%。三年下来,少计收入超过300万元。这难道仅仅是“优惠”吗?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更令人玩味的是,在深交所2023年首轮问询之后,这家“关系户”突然从2024年的大客户名单中消失,留下1.26亿元的销售缺口。这种“断尾求生”的操作,非但没有消除疑虑,反而坐实了利益输送的嫌疑。要知道,IPO审核最忌讳的就是“带病闯关”。悍高集团这种试图掩盖问题的做法,只能让监管机构更加警惕。这就像一个蹩脚的魔术师,试图用拙劣的手法掩盖真相,结果却适得其反。
在资本市场,财务报表是企业的“体检报告”。一份健康的体检报告,应该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。然而,悍高集团的财报却显得过于“完美”,甚至有些“失真”。2021-2024年,悍高集团的营收从14.74亿元飙升至28.57亿元,年均增速高达32.78%;同期毛利率也从31.08%攀升至37.39%,远超箭牌家居、坚朗五金等同行业公司。在整个家居行业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,悍高集团的“逆势增长”显得格外扎眼。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下滑23%的背景下,悍高核心产品收纳五金竟然实现了62%的增长。这简直是“物理定律”的挑战!要知道,家居五金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,房地产市场的寒冬,必然会传导到上游的家居五金企业。难道悍高集团真的拥有“点石成金”的魔力,能够逆转行业趋势?
除了营收和毛利率的“逆天”增长,悍高集团在成本控制方面也表现出了惊人的“能力”。作为一家生产人员占比高达65.41%的劳动密集型企业,悍高集团的单位人工成本竟然从2021年的4.2万元/人降至2024年的3.8万元/人,而同期行业均值却在上涨。这究竟是依靠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降本增效,还是通过压榨劳动力来粉饰报表?此外,2023年,悍高集团的预付账款同比激增72%,远超31.59%的营业成本增速。这难道仅仅是为了锁定原材料价格,还是通过提前确认采购来“做高”现金流?要知道,财务报表上的每一个数字,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截至2024年末,悍高集团的存货账面价值高达1.73亿元,其中库存商品占比高达67%,远超行业均值45%。与此同时,公司的账上现金却高达10亿元,却仍然要募资4.2亿元扩建产能。这种“囤货不卖却借钱扩产”的逻辑,在制造业寒冬中显得格格不入。如果真的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,为何不直接用账上的现金来扩建产能?如果真的需要募资扩产,为何还要囤积大量的库存商品?这种“量子纠缠”般的财务数据,让人不得不怀疑悍高集团的真实意图。
在招股书中,悍高集团不遗余力地宣传其拥有的“1116项专利”,试图以此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“技术护城河”。然而,仔细分析这些专利的构成,却发现这不过是又一件“皇帝的新衣”。在这1116项专利中,发明专利仅有15项,占比仅为1.3%。而且,这些发明专利大多集中于拉篮轨道间距调节等边缘改进,缺乏真正的颠覆性创新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悍高集团的研发人员中,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20%,近半数竟然是兼职。这种“研发空心化”的现象,暴露了悍高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短板。
企业的研发投入,是衡量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。然而,悍高集团在研发投入方面却显得过于吝啬。2023年,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仅为4.24%,甚至不及销售费用率(9.32%)的一半。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营销推广,却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研发,这种“重营销轻研发”的做法,无疑是短视的。要知道,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只有拥有真正的技术优势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重金砸向营销的后果,是产品质量危机频发。2020年,悍高的厨房龙头因螺纹精度不合格登上“中国家居质量黑榜”;2024年,公司的智能晾衣架又因短路风险被江苏省消保委点名召回。这些质量问题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也损害了悍高集团的品牌形象。一个连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的企业,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它能够持续发展?
当同行东泰五金布局智能五金、图特股份研发BIM集成系统时,悍高集团仍然沉迷于铰链拉篮的“微创新”。这种技术创新上的差距,正在逐渐拉大。未来的家居五金市场,必然是智能化、集成化的天下。如果悍高集团不能尽快转变发展思路,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技术创新能力,恐怕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。
悍高集团的融资史,堪称一部“估值催肥指南”。2020年12月,首轮增资时,公司的估值为16亿元;仅仅8个月后,估值就飙升至25亿元;到了2021年11月,兔宝宝等机构突击入股时,估值更是达到了30亿。这种“三级跳”式的估值增长,背后隐藏着与投资方签署的魔鬼对赌条款:如果IPO失败,实控人需要以6%的年息回购股份。这意味着,悍高集团必须成功上市,否则,实控人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。这种对赌协议,就像悬在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命运。
为了冲刺IPO,悍高集团在经销商体系的扩张上也采取了激进的策略。2021-2023年,公司新增经销商489家。然而,与此同时,公司也淘汰了371家经销商,存活率仅为24%。这种“洗销量”式的扩张,虽然在短期内推高了营收,但也埋下了渠道动荡的隐患。要知道,经销商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。如果经销商体系不稳定,企业的销售渠道就会受到影响。
更令人疑惑的是,在总资产中,悍高集团拥有高达13亿元的现金,却仍然要募资扩产。这种“不缺钱却要圈钱”的操作,暴露出资本套现的终极意图。难道真的是为了扩大产能,提升市场份额?还是仅仅为了给投资者讲一个美好的故事,以便在上市后高价套现?要知道,资本市场最忌讳的就是这种“圈钱”行为。一旦投资者看穿了企业的真实意图,股价必然会受到影响。
站在深交所上市委的视角,悍高集团的IPO已经触碰了多条红线:实控人诚信瑕疵、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、财务数据背离行业逻辑、核心技术竞争力存疑……这些问题,任何一个都足以让悍高的IPO之路戛然而止。更何况,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交织,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风险网络。
即便悍高集团侥幸过会,其高估值泡沫在注册制深化、破发常态化的市场中也难以为继。要知道,注册制下,新股发行不再是“稳赚不赔”的买卖。如果企业的基本面不够扎实,估值过高,上市后破发的风险将大大增加。毕竟,当潮水退去,裸泳者终将现形。
对于投资者来说,悍高集团的故事提供了一面照妖镜:在注册制时代,财报增长率≠投资价值,专利数量≠技术壁垒,家族控制≠治理效率。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,不要被虚假的繁荣所迷惑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选择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。当一家企业的增长建立在对规则的践踏、对技术的漠视、对投资者的欺瞒之上,其资本神话注定是通往深渊的单程票。此刻的悍高,或许正在演绎这场危险的终章。
TerraLunaClassic(LUNC)自其灾难性崩盘后...
在加密货币市场中,快速捕捉价格飙升的币种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潜在利润丰...
在房产领域,有效利用相关工具对于提升管理效率至关重要。本文将探讨如何...
盲点镜作为驾驶辅助工具,其正确安装和调整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。本文将详...
最近,SBI首席执行官YoshitakaKitao宣布,日本...